半岛体育(中国)官方网站:黄圣依杨子教育分歧上热搜 孩子兴趣班报得太多对还是不对?

2023-03-19 14:41:31

  起因是黄圣依杨子上了一档综艺节目《婆婆和妈妈》,夫妻俩的教育分歧上了热搜。

  黄圣依给大儿子安迪排了个课表,除了学校的学习任务外,他的课余时间被众多兴趣班塞得满满当当:钢琴、架子鼓、高尔夫、编程……

  杨子坚持给孩子减负,他把课表修改成这样:每天只上一种兴趣班,先试行3个月,语文、数学是主科,常态化,必须达标。但是架子鼓、高尔夫、钢琴等这些,他找专业老师来考察孩子的天赋,如果适合,那就继续保留。

  这个片段引起了很多家长的讨论,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父母产生分歧也是常有的事。

  妈妈希望孩子多才多艺,提供尽可能多的尝试机会,让孩子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爱好,再深入学精。黄圣依在节目中也表达道:很多东西父母并不专业,孩子的兴趣培养需要专业的人来引导。

  而且一个班上,所有孩子都报n个班,自家孩子一个不学,就显得很不上进。这段real真实了,这不就是好多老母亲的心态写照吗?普通人如此,大明星也不例外,哪个当妈的没为孩子的兴趣班焦头烂额过呢?

  妈妈们为了娃的兴趣班绞尽脑汁,爸爸们呢,我觉得大部分爸爸多是和杨子的看法一致。认为人的精力有限,既然要学就得集中精力,专心学好。如果不用心,孩子就“学废”了。

  黄圣依给小儿子安麟请了私教学街舞,在家上课时,看到孩子动作生涩,扬子忍不住下场指导。

  杨子没有理会,最后使出物质利诱大招:“安麟你记住,只要你完成动作,玩具好吃的任你选!”

  一个是让孩子多多接触然后再去做筛选,一个是铁腕培养孩子专长,让孩子从小认真专注不糊弄。

  单从节目呈现的内容来看,双方都有值得改进的地方,但从教育观念上说,很难说孰对孰错。

  就像黄圣依事后在网上回应的一样,“两种方式都有它的道理和意义。不管是哪一种,都需要家长花时间和精力去探索那个最适合自家孩子的方式”。

  有人会用经济条件来做选择:经济条件宽裕的,就多报几门;经济紧张,就少报一点。

  有人会依据对孩子的期许来做选择:希望她以后身姿挺拔、体态优雅,所以报个舞蹈项目;希望他以后身体强健、热爱运动,所以报个体育项目。

  既然是兴趣班,又不是必备的生存技能,也不是必学的科目,如果孩子自身根本产生不了兴趣,需要靠外力强压才会有动力,那还能叫”兴趣“班吗?

  扬子问安迪“安排这么多课,累不累”的时候,安迪偷偷看了黄圣依一眼,最后才怯怯的说了句“有一点”。

  原来,安迪跟好朋友约好了要一起出去玩,但是却不得不听家长的安排去上网课,放了好友的鸽子让安迪很失落。

  我们给孩子排什么课,什么时间上,最好是和孩子沟通确认过的,这样他心里有数,可以提前做心理准备和课前准备,不容易产生抵触情绪。

  拿我们家小孩来说,大儿子现在小学五年级,兴趣班只有围棋和编程两项。寒假期间因为要参加全国机器人编程大赛,我给他报了机构的集训,报之前我问他:这个集训强度很大,持续10天,每天早上9点要训练到12点,你觉得咋样?

  孩子一听,大喊“好辛苦”,我把好处摆出来给他解释:参加集训有助于梳理知识点以及增强搭建和编程实操,跟着老师训练比自己抓瞎练习要有效得多。而且这是组合赛,你也需要和同组的小伙伴一起磨合。

  最后他接受了我的建议,每天无痛去参加集训,比赛结果他们小组拿了一等奖,皆大欢喜。

  其实每个孩子都具有探索精神,只要是他感兴趣的东西,父母在背后轻推一把,孩子就会踏实的往前走。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孩子和孩子之间的差异是很大的。如果不尊重差异,打着“为你好”的旗号给孩子强塞一堆兴趣班,不仅对教育孩子没有帮助,反而会影响亲子关系。

  纪录片《中国少年故事》中,有一个10岁的男孩椒椒,他课余也要上n个兴趣班:架子鼓、管乐、合唱团、击剑、书法、编程……

  但是他乐在其中,每一个都学得有模有样,跟父母的关系也非常融洽,他给自己的妈妈打分是满分10分。

  椒椒从小就精力旺盛,对很多东西都充满兴趣,父母尊重孩子的喜好,给他报的都是他感兴趣的课程。

  并且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抛弃功利的期待,没给孩子过多的压力,静待花开,他们只是希望孩子“能成为一个快乐的普通人,做一个即使生活平凡,也能活得出彩的人”。

  而在《告诉世界我可以》这个节目中,6岁的小女孩甜心的状况则完全相反。她同样被妈妈安排了很多兴趣班,英语、滑冰、跳舞、乐高……

  当被问到喜不喜欢妈妈的时候,她直言“不喜欢”,这句话像刺一样深深扎在妈妈的心上。

  其实甜心并不是没有自己的爱好,她喜欢画画,却总是被妈妈打击,说她“画的不好”。

  就像观察嘉宾魏坤琳说的一样,任何教育都不能影响孩子跟父母亲近,否则只会是舍本逐末。

  如果你家也有这种情况,父母和孩子因为兴趣班发生争执,冷战,弄得全家人鸡飞狗跳,这个时候,孩子能够学到什么,已经不重要了,修补亲子关系才是首要做的事。

  关于兴趣班有一个更普遍的问题:孩子一开始表现得很感兴趣,随着难度加大,孩子畏难,学着学着就不愿意继续了,这时该怎么办?

  那些刚把钢琴搬回家的家长、那些刚买了120节课时包的家长,那些刚把整套装备都配齐了的家长……孩子说不想学就不学了?

  半岛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我觉得某个兴趣坚不坚持,是需要和孩子深度讨论,综合评估后做出的慎重选择。

  孩子一年级时参加了学校的弦乐团,学习小提琴。学了半年,可以流畅的拉《小星星》,碰巧学校搞艺术节,包了星海音乐厅搞活动。孩子刚上一年级就能去音乐厅表演,自信心大增,回家也积极练习表演曲目。

  可是随着曲目难度加大,作业增多,加上我下班晚没能每天督促孩子练习,娃很快就失去了兴趣。坚持了2年,也就是在二年级结束时,孩子提出想放弃。

  我们的考量是,学任何乐器都是需要花大量时间去练习的,不练不可能学好。我们扪心自问自己做不到像郎朗父亲一样“鹰式”督促,娃自己也没有很喜欢,刚开始想学,只是出于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将来他也不会以此为职业,所以,我们就及时止损,同意孩子放弃了。

  但是他从小学的围棋和编程,一直坚持到今天。中途也曾经想放弃过,但好在通过不断调整练习方法,通过不断帮助他建立自信,坚持了下来。

  产生初始兴趣→目标拆解→练习→达到一个小目标→产生自信→保持兴趣→继续练习→达到另一个小目标→增强自信→保持兴趣→更愿意练习

  作者安杰拉·达克沃思,是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副教授,她提出了坚毅(GRIT)这个概念,并阐述了如何成为一个坚毅的人,我觉得其中的方法很适合用在对待孩子的兴趣培养上,因为发展任何一项兴趣爱好,都需要强大的坚毅力。

  这个需要前期大量的尝试。很多在某一领域取得重大成就的人也是花了很多年时间去探索自己的兴趣,那个最终占据他们心灵的事情,并不是他们第一次遇到时就被认出的。

  比如奥运会游泳冠军罗迪·盖恩斯,虽然从幼儿时期就热爱运动,但是游泳项目,却是在他尝试了足球、棒球、篮球、高尔夫球、网球之后才发现的真爱。

  比如厨师马克·威特里,早期在音乐学校学习,组了乐队,然后晚上在餐馆打工挣钱。也正因为这个契机,他才发现自己最爱的是烹饪,于是他放弃了音乐,专心研究烹饪。

  所以开篇黄圣依给孩子提供更多的选择,让孩子找到自己真正所爱,我觉得无可厚非。只要是孩子愿意学,又没影响亲子关系,经济条件又承受得起,父母尽力支持又有什么错呢。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大家应该都很熟悉了,就是要练成某项本领特长,需要花很长时间去练习。

  书里介绍了专业高手的练习方式:先找到需要改进的一个微小方面,然后全神贯注地投入和努力,并寻求外界的反馈,之后再依据反馈一遍又一遍地调整和练习,直到此前的不足变成无意识的能力。

  并不是所有的兴趣都需要跟人生使命挂钩。父母在培养孩子兴趣的时候,可以鼓励孩子多多思考如何与其他人联结,如何与更广阔的世界联结,一旦联结上,他就会迸发出强大的内驱力,召唤着他不断精进向前。

  讲个小故事大家就明白了,有三个泥瓦匠,当他们分别被问到“你在做什么”的时候,第一个泥瓦匠说“我在砌砖”;第二个泥瓦匠说“我在盖一座教堂”;第三个泥瓦匠说“我在建造上帝之屋”。

  第一个泥瓦匠把工作当作一份营生,也就是自己活下去的必需品。第二个泥瓦匠认为工作是职业,他看重的是平台和跳板。第三个泥瓦匠则把工作当作是人生的使命,一种召唤。

  很多孩子一遇到挫折就否定自己,认为自己不行,在孩子遇到瓶颈的时候,正是教给孩子要拥有成长心态的好时机。

  告诉孩子,世上没有一件事是百分百完美的。即使做自己再喜欢的事情,也会有烦心的时刻,挫折和困难只是暂时的,我们把目标拆解成一个一个小目标,从最小的目标开始攻克,总有一天能攻下整个堡垒。

  其实我们应该对自己的孩子有充分的了解,他是什么样的性格,适合鼓励式教育还是需要严格监督,只有对孩子抱持肯定,相信孩子,才能找到最适合的教育方式。

  而且教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非只能一条道走道黑,父母和孩子都需要随时做出调整。

  安麟还小,是个挺活泼的孩子,参加一些兴趣班,找到所学事物的价值和魅力,但是应该以激发孩子激情为优先,一开始就要求一步做到位,太严厉反而打消孩子信心。

  所以在这项运动中,你的速度有多快,比赛用时有多少并不重要,你用一个速度坚持了多久才是最关键的。